()1969年10月5日,当这五个英国佬和一个美国佬第一次胡言乱语恬不知耻地出现在BBC电视台上时,整个()英伦三岛都傻了眼。从这天开始,在之后()短短的四年间,“巨蟒剧团”及其六位成员的()名字通过《飞翔()的马戏团》这套空前成功的电视()喜剧节()目,很快成为了英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也正是从《飞向的马戏团》开始,“巨蟒”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并以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开创了一种至今仍被全世界(尤其是好莱坞)广泛效仿和套用的喜()剧类型。
《飞翔的马戏团》从形式上看类似于今天的电视小品,但它绝不受任何一()种规范或模式的约束,我们从头()至尾也看不到一个()惯用的伎俩()或模式化的重复。6个高智商活宝的创作灵感永远天马行空随兴所至,每一集的内容或破碎或连贯,可能是几个独立的故事,可能是几条相互交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堆毫无瓜葛的碎片。只()要是他们灵机一动想到的东西,全都大胆地用摄影机拍摄了下来。除了极个别偶尔客串的()朋友(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必须需要的“性感()美女”角()色,都是由“真正的”女演员卡萝尔-克力夫兰扮演的()),整套剧()中几乎所有有台词的角色都是()活宝们亲自上阵,你所能像()想到的各()式奇装异服的打扮几乎全被他们尝试过了。
《飞翔的马戏团》嘲弄取笑,有时甚至是恶意羞辱的对象包()括历史人物、哲学理论、政治立()场、宗教教义、社会现象、公众()意识等等。从维()多利亚女王到普通的英国家庭妇女,从电视媒体制造的泡沫到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细枝末节都是他们信手拈来的素材。而“巨蟒”对暴力或性等争议话题的处理也非常巧妙,既不会显得遮遮掩掩,也让()审查机构无可奈何,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泰()里-基廉巧思妙想穿插剧中的卡通制作的功劳。
事实上,初看《飞()翔的马戏()团》或任何一部“巨蟒制()造”的观众很可能会感到难以适应。乡土气极重()的杜撰英国口音和有时显得十分白痴的行为和聒噪的对白会让人不知所云,而且节目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也的确是()纯属白痴的胡闹和小丑式的插科打诨。而这节目妙就妙在,这些()貌似毫无价值的胡话连篇中经常会迸发出让人惊叹的绝妙创意,从极粗俗的角()度彻底揭露人类文明中所有道貌岸然的嘴脸。大概所谓“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了。